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7-12 19:15:22
日渐壮大的"银色浪潮”冲击着整个社会和每一个家庭。有关部门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2.93万,占全市总人口比例12.7%。1997年,哈尔滨市先于全国4年步入老龄社会。到目前为止,全市有53.9万老人独守"空巢”,约有37.3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近16.4万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迫切需要照料。 8:4:2:1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 每天傍晚,香坊区电碳社区66岁的徐淑芝便趴在窗台上望着楼下的小路,盼着儿子能回来看望他们。唯一的儿子五年前结婚了,但儿媳的父母都身体不好,还有一位96岁高龄的姥姥需要照顾。小两口每天奔波于娘家、婆家,还要照顾孩子,累得喘不过气来。 记者调查:"养儿防老”,传统的家庭养老目前仍是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首选方式。民政部门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哈尔滨市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64%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市老龄委有关人士指出,养老涉及经济或物质的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养老支持力”来看,家庭养老是指"养老支持力”主要来源于子女、老伴或亲属的养老方式。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8:4:2:1的家庭结构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资源越来越少,老年人照料问题注定要更多地求助于社会。 日间照料亟待扩大社区托老 每天早上8时30分,家住道里区安祥社区的杨凤琴老人都会和单元里的两位老伙伴准时下楼,一起去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老人们边走边开玩笑:"这老了老了,又重回‘托儿所’了!” 记者调查:日间照料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据了解,哈尔滨市许多双职工家庭的老人白天都自己在家,不但没人照顾,一旦发病更是危险。儿女们又不愿把老人送去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解决了这部分老人的难题。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500多个社区中,真正成立日间照料的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社区办公场所有限,缺乏公益场地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很多都是公益性质或极少收取一些费用,个人不愿办。老人们盼着,有关部门能积极鼓励一些民间机构创办托老所,让老人在家门口儿就能获得照料,安享晚年。 养老院:冷热不均难选择 今年春节,尽管儿女再三劝说,72岁的赵铁还是坚持留在道里区敬老服务中心过年。除夕夜,他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放烟花,还在服务中心举办的联欢会上表演了两个节目。与赵大爷一样,很多养老院的老年人今年春节没回家,就是图个热闹劲儿。 记者调查:给老人选养老院,很多儿女感觉挺难。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有3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养老机构,床位1700余张,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有176家,总床位不足6000张,但多数空置无人入住。哈尔滨市有近6万缺乏照顾的独居老人亟待社会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据统计,目前哈尔滨市各类养老院总体接纳老人不足1万人,这与哈尔滨市老龄人口数量形成了巨大反差。针对公办养老院的"超饱和”状态,民办养老机构自然是最有益的补充。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需要,去年哈尔滨市出台了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多项政策,对新增福利机构床位进行资助并对福利机构运营进行补贴。 居家养老:受益人群太少 日前,69岁的马秀兰生病了,由于儿女都不在身边,独居的她在居家养老服务员小孙的陪伴下去医院打了5天点滴。由于有了居家养老服务员,春节前道里区地德里社区的林大娘第一次去超市采购了年货,香坊区的向炳荣老人去公共浴池彻底地洗了个澡。听说在家里打个电话就会有人上门服务,南岗区空巢老人于世学总在盼着,这种方便啥时候自己也能享受到。 记者调查: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多,2008年5月,哈尔滨市推出了以社区为单位,由政府买单为符合条件的独居老人提供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精神慰藉等6类服务,这种居家养老的服务形式受到独居老人的欢迎。道里区民政局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邴科长介绍,启动居家养老服务以来,该区下属18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有近百名符合条件的老人享受到了居家养老。据了解,由于政府补贴资金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量的限制,目前哈尔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覆盖面还很低,仅限于65周岁以上、家庭收入490元以下的独居老人,每人每月补贴100元惠民券用于购买服务,还无法满足为社会上的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