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7-12 19:15:25
时间:2017-02-04 20:41:35来源:网络收集Tags: ()
文 | 兰心(家庭治疗师)
无法舍弃的钢琴
"兰老师,我的手指动不了,以后都练不了钢琴了……”14岁的杨洋坐在咨询室,攥着小手指呜呜直哭。杨洋的父母一脸沮丧,但没有出言安慰。
杨洋妈向我介绍了儿子的情况:"从3 岁半起,杨洋一直学弹钢琴,获得过很多奖项,甚至曾经被圈内的老师誉为音乐天才。最近,备战一场国际钢琴比赛时,杨洋左手的小手指突然不听使唤了,去多家医院做了检查,却没有找到病因,所以,我们带他来做心理咨询。”
经过初步判断,我认为:手指不能动,既是一个身体的信号,也是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杨洋的内在焦虑通过身体得以表达。无法练琴,他就可以逃避比赛,避免继续承受来自钢琴的压力。
"当初,是谁发掘了杨洋的音乐天赋?”我问。
"我朋友!”杨洋的爸爸解释说,"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他弹玩具琴的样子很可爱,随口夸了他一句。结果,他整个晚上都缠着我的朋友,给人家表演弹琴。我们当时以为他喜欢弹琴,就送他去学钢琴了。”
杨洋妈补充道:"我们没有逼杨洋练琴,是他自己特别坚持,不练不行。我们其实早就想放弃了,因为他每次弹钢琴,都得有人夸。有一次,钢琴老师走后,他坐在琴凳上很久都不肯动。我走近时,才发现他泪流满面,因为老师那次上课没有夸他。我只能安慰他,说老师忘记了。只要我们稍微有些不高兴,他就会问,‘妈妈,是不是我的琴练得不好,你生气了?’如果比赛失利,他会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一封长长的道歉信,还恳请我们一定要原谅他!杨洋上的是音乐附中,去年成绩有些下滑,他竟然偷家里的钱,给每个同学买了一双新百伦运动鞋。送鞋的时候,问人家,‘你觉得我的琴弹得好不好?’这是变着法儿地求夸奖!我们全家人都很难受,总不能专门雇个人天天夸他吧!”杨洋妈妈的无奈和愤怒都写在了脸上。这样折腾了几年,难怪家里人对杨洋的痛苦表现得无动于衷。
我问杨洋妈:"除了弹钢琴,您在其他方面肯定过孩子吗?”
杨洋妈愣了一下:"这个……杨洋小时候,一直是由保姆带。我休完产假就上班了,他爸爸更是经常出差,我俩对他的关注都少。除了弹钢琴以外,这孩子好像没啥太出色的地方。”杨洋爸没有说话,显然也认同妻子的观点。
我温和地对杨洋说:"如果我和你一样,从小只在钢琴上被夸过,肯定和你一样特别在意钢琴弹得好不好。”杨洋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杨洋的父母都自视甚高,对孩子的要求也高,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很少。杨洋的"音乐天赋”被挖掘后,夫妻俩终于找到了共同语言。陪孩子上钢琴课、考级、参加比赛,成为最重要的家庭活动。于是,钢琴不仅能让杨洋获得赞赏和关注,还是他和父母亲近的唯一途径。
但是,随着钢琴难度的增加,杨洋无力继续领跑,在钢琴领域获得的夸奖也越来越少。巨大的焦虑促使孩子做出写道歉信、偷钱给同学买鞋来换取夸奖的怪异行为。因为,他用钢琴所营造的安全世界正在坍塌,他的价值感也在片片凋零;他从来喜欢的都是被人夸奖的感觉,而不是弹钢琴。
一棵被压弯的小树
我告诉杨洋:"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主宰着我们的快乐。如果快乐中枢频繁受到单一来源的刺激,那我们就会‘爱上’这个刺激方法。不管这个刺激多么无聊,多么危险,我们仍然会乐此不疲。这种时候,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受到压抑,所以,才会感到痛苦。”
杨洋恍然大悟:" 难怪我明明觉得痛苦,还是控制不住地想练琴……”
"你想象一下,如果不弹钢琴,会怎么样呢?”
杨洋立刻沮丧地说:"我觉得别人会嘲笑我,看不起我,认为我是个差劲儿的人!”
"别人觉得你差劲儿,你就差劲儿吗?”
杨洋反问:"难道不是吗?”
" 那我问你,如果班里有1 3 个同学,7个觉得你是好孩子,6 个觉得你是坏孩子。那么,你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为了帮助孩子递进思考,看到他逻辑中不合理的地方,我故意假定了13这个奇数。
"好孩子吧?”杨洋开始不确定起来,"说我好的人多一个。”
"好,那如果6个同学说你好,6个同学说你坏,一个同学不表态。你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这种一比一的问题彻底把杨洋难住了。一个人怎么能同时做好孩子和坏孩子呢?
"你看,如果我们完全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那我们的价值就会忽大忽小,没办法确定。因为,无论评价你的人多么权威,他都不能等于你自己,代替你自己。真正了解你价值的人,只有你自己!”
"那,什么是我自己?”杨洋困惑地问。
"杨洋,可不可以用一幅画来表达现在的你?”我递给杨洋画笔和纸。绘画,是心灵的一种无意识的表达,是将内心无形的矛盾与不安借由有形的载体表达出来的最好方式。孩子们通常在不会写字之前,就已经开始涂鸦、绘画。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安全的表达方式。杨洋现在遇到了心理困难,心中复杂的感受一言难尽,反而通过最简单的绘画,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述。
10分钟后,杨洋把画递给我。画上是一棵孤零零的小树:光秃秃的叶子,代表冬天;歪曲的树干,代表小树承受着压力;树枝折断了,代表小树受到巨大的创伤……
"我好像听到小树在哭。你能不能告诉我,它为什么难过?”我把心理压抑的感觉转化成语言,和杨洋就小树展开对话。
"小树觉得,受了这么大的伤,不知道明年春天还能不能发芽!”杨洋难过地说。
"那我们来一起帮帮小树吧!它的枝干断了,我们用布条把它包起来!”我递给杨洋一支画笔,杨洋想了想,在树枝折断处画上一圈绷带。然后,我问杨洋:"小树的根埋在土里,风能吹到吗?”
"应该不能!”杨洋说。
"好!根部就是小树的心脏,只要它没有被吹倒,小树就能够发芽!”我鼓励杨洋拿笔,画出茂盛的根部。"你看,小树有很多的潜力,原来我们没有看到!”
"可是,树干已经被压弯了,还能长好吗?”杨洋怯怯地问。我告诉杨洋,只要小树学会一种"神奇快乐呼吸法”,就可以慢慢恢复:"从现在开始,你要代替小树呼吸,吸气时,想象小树把绿色的氧气吸进树干;呼气时,想象小树把身体里一切的压力和不愉快都呼了出去!每晚练习10分钟……”这个办法能够调节呼吸,帮助杨洋放松,减轻焦虑。
第一次咨询结束后,为了增加杨洋的生活体验,找到真正的自己,我给他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尝试5件自己从没做过的事。
遇到未知的自己
第二次咨询时,杨洋告诉我:"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骑着自行车去了一条小河边,坐了一下午。接下来,我和爸妈一起去了采摘基地,花20元去茶馆听了场相声,把家里的两台车擦了一遍,和保姆一起学习做饭。”
我问:" 做这些事情,你感觉怎么样?”
杨洋说:" 感觉挺新奇的,很好玩儿!我以前每天都忙着弹琴,原来离开钢琴,生活还可以这样!”
接下来,我让杨洋用5分钟时间,写下2 0 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多大了?我的身份……这些和自我有关的话题,能够帮助他认识自己,"自我”变得丰满而生动。
杨洋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对妈妈说:" 妈妈,我想做一个普通的孩子。你能帮我转学吗?我把弹钢琴作为一个小爱好吧。”
杨洋妈激动地说:"可以!只要你喜欢就好!”
通常,如果父母不用错误的方法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孩子都能正常地从父母的影响中分化出一个健康、完整的自我。即使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用错了方法也不要焦虑,只要去掉这种不和谐的外力,孩子还是能够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中,他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杨洋的自我意识开始不断完善的同时,杨洋父母也需要补课。之前,他们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错过很多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时刻。一方面,杨洋父母要经常和儿子交流感受,并且不做评价;另一方面,他们也要重新认识自己,增加生活和情感体验,重新感受为人父母的感觉。
在我的建议下,杨洋的父母和儿子一样,尝试做不同的事情。刚开始,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按照微信朋友圈儿中看到别人做的好玩的事,挨个儿体验一回。慢慢地,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乐子。因为杨洋喜欢泡温泉,全家每个月都去一次温泉酒店,度过很多快乐时光。父母的陪伴和改变,让杨洋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咨询结束大约半年后,杨洋妈妈寄来一张照片,照片里的杨洋正在教一个小孩弹钢琴,神情看起来既享受又放松。而他的手指,终于恢复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