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非义也 >> 正文 >

四川日报:“铜河文化”沙湾来乐山新闻网

  "铜河文化”沙湾来  

  四川日报 王爽大渡河古称"沫水”,流经乐山沙湾段俗称"铜河”。因西汉人邓通在此开矿铸钱(史称邓通币),所以大渡河下游自汉魏以来就称"铜河”。铜河人生产生活中迎新春、鼓士气、求和睦的风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铜河文化”。"铜河文化”以铜河船工号子、铜河山歌、铜河花灯为主要内容,所以又统称为"三铜文化”,是沙湾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铜河号子有二十四种唱法,过去沙湾主要靠船运和马帮驮运与外地沟通,铜河滩险浪大,许多号子就用风趣幽默的唱词来表达愉悦。铜河山歌曾叫"神歌”,意为"精神之歌”、"提神之歌”,相传源于秦朝,内容包涵了农村生活和大自然的林林总总,情歌为其中一大类。铜河花灯则是唐朝盛世欢度节庆的一种群众文化形式,表演者中有个始终围绕"幺妹子”转圈圈的主角"三花脸”,其有时说唱一个风物主题,有时则完全调皮逗笑。

  在沙湾区,了解"铜河文化”的基本是7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表演"铜河文化”的则更少。2006年以来,沙湾区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组织专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建档。在打造沫若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更明确地将挖掘、整理、开发好"铜河文化”纳入其中。
近年来,沙湾通过挖掘整理120多首铜河号子、铜河山歌、铜河花灯,用老曲作新词,歌舞当代新生活,抒发群众新追求。在"放歌沙湾”、"五月欢歌”、"钢城放歌”、"铜河秋韵”等舞台上,广受群众欢迎。

© http://zw.sukvd.com  模拟地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