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非义也 >> 正文 >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 - 研究 - 教育教学 -

时间:2017-06-11 13:43:34来源:网络收集Tags:     ()

梁小凤

(广西岑溪市归义中学 543200)

初中生自我控制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而提高的过程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断的成熟,提供了初中生抑制能力发展的基础,并且气质与环境因素也随着年龄的发展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也作用于自我控制的发展,使初中生在适应社会环境中,自我控制水平不断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一、"听话”教育不利于初中生自我控制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只有"当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称他为守纪律的人。”这就是说,真正能够自我控制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在准则来调节自己行为的人,而"听话”的人则往往只是根据权威的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一旦失去权威的指导,他也就失去了对自身行为的决断能力,因此也就很难根据情境要求做出恰当的行为。

由此可见,以"听话”来要求或衡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学生的自控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暂时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由于这种约束并非出自内心的自愿,就很容易导致被表扬的学生在集体环境中过度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自控能力,反而会导致其内心的焦虑。因此,教师不要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听话行为,而是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社会影响

同伴群体既能对学生的自控能力产生正向影响也能产生负向影响。没有要求同伴之间彼此监督的情况下,同伴的存在不仅没有提高学生自控能力,反而比单独游戏时有更多的违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从众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发挥同伴群体对学生自控能力产生正向影响,抑制同伴间的负向影响。在组织小组活动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小组构成进行一些引导,尽可能将抑制控制能力弱的学生与抑制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学习的共同体,而要避免让抑制能力弱的学生相互配对;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同伴的榜样示范、相互监督和讨论等途径,引导小组成员之间产生良胜的社会互动,发挥同伴之间的积极社会影响。

三、充分利用环境对自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关研究发现,在安静环境下,抑制性能力弱的学生自我控制的各个指标都优于干扰环境,而当存在外部的干扰时学生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将注意力转移到非目标的活动中,同时也不能抗拒外部诱惑,使自己长时间地坚持并完成单调任务。因此,在学生园环境布置中,除南宁最好的治疗癫痫专科医院了安排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开放区域外,也要为抑制控制能力弱的学生专门创设相对封闭的私密环境。有了这种不受千扰的安静环境,不仅可以不断提高这些学生学习和游戏时的自控能力,也能减少对其它学生的干扰。

四、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抑制控制能力弱的学生在选择任务中的自控水平要显著优于分配任务,这说明在允许自主的情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更强。因此对抑制性能力弱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各种选择的机会,而避免强制。对于抑制性能力弱的学生来说,自主既体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也可以体现在活动方式的选择上,例如,在活动材料的摆放便于学生自由取用,从而使学生有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游戏时间工,当学生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时应避免强制,而要允许其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选择从事其他活动。

五、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及问卷的评定方法

自我控制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宏观概念,研究者和教师都不容易去理解和观察这样一个心理概念。我们认为教师也应该是学前领域的研究专家,并且自身一直在教学的第一线,比一些科研研究者进行研究更方便,也更加清楚学生的行为特点和生活习惯等。所以应该加强学生教师对于日常行为观察的能力和科学客观评定问卷的能力,一方面宜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也可自行科学地检验教育效果。利用研究工具量化心理现象,可以避免教师主观地评判自己的教育效果。

总之,自控能力的发展和成熟是儿童社会化的必要心理条件,也是个体今后发展的基础。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上,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社会规范,使他们认识到在哪些情境一下什么样的行为是必须加以控制的,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控制;利用教育环境中发生的各种纪律冲突和人际交往的纠纷,为学生提供学习规则和运用规则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应该依据学生抑制性能力发展的状况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 http://zw.sukvd.com  模拟地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