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7-12 19:23:00
老人幼女试幻术
广州沈又村家,中秋日,忽有老人来,携幼女一,布囊一,自云琼州人,携眷返里,遇海风覆舟,妻子俱殁,仅与幼女免,今飘泊难归,乞少助川资,俾老弱得归故里。阍者斥之,老人不服,遂争辩,喧声达内室。又村出而问故,老人前自陈白,且云善种种新奇戏术。又村乃命於厅事试演之,且曰:"果佳,当重犒也。”老人乃张布囊,出红巾二,石块二,又出小锄,掘地深尺许,将石块分埋其中,取一红巾覆其上,旋以清水灌溉之,俄见土起,石芽生焉。老人灌溉愈勤,芽亦猛长,渐分枝节,穿巾而出。已而益高,枝叶并茂,庭中竟生双玉树矣。所覆红巾,自发芽时已裂为碎锦,�石枝而上,变为红花。俄花落,片片皆红玉,老人拾之,�趟蜕蛑�家人。家人各给以钱,老人称谢。视树上,已结实矣,碧圆莹滑,非李非柰,不知何果。老人乃于囊中取竹筐一,命女猱升其上,摘果盛其中,赠众人,众又各给以钱。老人遂以竹筐击树三,树忽暴缩,渐入土中,了无痕迹。出花果视之,还成布屑石子矣。
老人至是而言曰:"尚有薄技,敢尽献之。”乃出一朱漆�P,上书「聚宝盆」三字,令家人投物其中,云一可得百。又村夫人戏以金簪投之,老人持向西,三摇之,果然金簪满矣。送至夫人前,视之,皆与真者无少异,竟不辨何者为己物,乃尽藏之,给钱五千。老人叩谢,荷囊而去。逾时,夫人出簪视之,悉芦梗,而真者亦乌有矣。使人追之,已不知所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老弱得归故里
B当重犒也
C荷囊而去
D夫人出簪视之,悉芦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村乃命於厅事试演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挂石枝而上
登高而招
C老人乃于囊中取竹筐一
徘徊于斗牛之间
D又村夫人戏以金簪投之
洎牧以谗诛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老人"戏术高超”的一组是
①忽有老人来,携幼女一,布囊一 ②俄见土起,石芽生焉
③俄花落,片片皆红玉 ④ 视树上,已结实矣,碧圆莹滑
⑤老人持向西,三摇之,果然金簪满矣 ⑥使人追之,已不知所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秋节这天,广州沈又村中来了一个老人,他自称是琼州人,举家返回故乡途中遇到大风翻了船,妻子和儿子都溺死了。
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B老人在沈家厅堂上打开布囊,拿出两条红巾,两块石块,掘地一尺多深,将石块种下,用清水灌溉,石块竟然发芽长成两棵玉树。
C 老人命令女儿爬上玉树,摘下果实赠给大家,大家给了他许多金钱;老人又捡起落花变成的红玉送给沈府家人,家人们也给了他金钱。
D 老人和少女用种树和聚宝盆的戏法骗走了沈家许多钱物,等沈家人明白过来追赶时,她们早已不知去向了。
1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老人遂以竹筐击树三,树忽暴缩,渐入土中,了无痕迹。(3分)
(2)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忘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3分)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答案
9 D(悉,全,都)
10 B(B 连词,表顺承关系。A 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 介词,从¥介词,在。D介词,把¥介词,因为。)
11 C(①交代了人物与其携带物品。⑥交代了老人行骗后逃走的事实。)
12 C(应该是先捡红玉送人,后上树摘果实赠人。)
13 (1)老人用竹筐击打玉树三下,玉树忽然急速收缩,逐渐没入土中,地面上一点痕迹也没有。("遂”"以”"暴”各一分)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而跟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故事”和定语后置句式各一分)
(3)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或”"而”"明”和宾语前置句式各一分)
参考译文
广州沈又村家中,中秋节这天,忽然有一个老人来到,他领着一个年幼的女孩,带着一个布囊,自称是琼州人,带着家眷返回故里,途中遇到海风刮翻了坐船,妻子和儿子都溺死了,仅有自己和小女儿幸免于难,现在漂泊在外难归故里,请求稍微资助点路费,使老人弱女得以回归故里。看门人呵斥他,老人不服,于是发生了争吵,喧闹声直达内室。沈又村出来问争吵的缘故,老人上前自行陈述告知,并且说自己擅长种种新奇的戏术。沈又村就命令他在厅堂上试着表演,并且说:"如果精彩,我一定重重奖赏。”老人就打开布囊,拿出两块红巾,两块石头,又拿出一把小锄,掘地一尺多深,然后将石块分别埋入坑中,取出一块红巾覆盖在上面,接着用清水灌溉它,一会儿只见土地耸起,石头芽苗生长出来了。老人灌溉更加勤奋,石芽也迅速长大,逐渐分出枝节,穿过红巾长出来,一会儿更高了。枝叶都很茂盛,厅堂上竟然长出两棵玉树。所覆盖的红巾从玉树发芽时就已经裂成碎锦,挂在玉树枝上不断向上,最终变成红花。一会儿花落了,一片片都是红玉,老人捡起来,送给沈又村的家人每人一片。沈家人都拿出钱来送给老人,老人道谢。再看树上,已经结了果实。果实碧绿溜圆晶莹光滑,不是李子不是子,不知道是什么水果。老人就从布囊中取出一个竹筐,命令女儿像猴子一样攀升到树上,摘下果实盛在筐中,赠送给众人,众人又都拿钱送给他。老人就用竹筐击打玉树三下,玉树忽然急速收缩,逐渐没入土中,地面上一点痕迹也没有。大家拿出花果一看,还是当初的布屑和石子。
老人到这个时候又说道:"还有一点浅陋的技艺,冒昧地全献出来吧。”就拿出一个朱漆盘子,上面写着"聚宝盆”三个字,让沈家人投放物品到里面,声称放入一件可得到百件。沈又村的夫人开玩笑地把金簪投放到里面,老人端着盘子向西,摇了三摇,果然金簪堆满了盘子。老人送到沈夫人面前,夫人看了看,都与真的金簪没有任何差异,最终也分辨不出哪一支是自己的簪子,就全都收了起来,给了老人五千钱。老人叩拜道谢,背着布囊走了。过了些时候,沈夫人拿出金簪来看,金簪全都变成了芦梗,并且真金簪也化为乌有了。连忙派人追赶,老人已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
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
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