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非义也 >> 正文 >

活的课堂:随着情境去建设 - 教学 - 教育教学 -

时间:2017-04-03 08:00:20来源:网络收集Tags:     ()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黄菊香

"把课教活”是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199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全国中语会年会上,吕叔湘先生说:"在十几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效果不尽相同。这并不是由于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高低差别。而是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笔者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以吕先生强调的"活”为原则,根据课文情境,不断转换学生的阅读视角,引导学生创新思考与阅读,引导他们进入文本的情境。

一、基于公仪休的"活”读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讲述公仪休爱吃鲤鱼,而当别人送鱼给他时,他却拒绝不收,表现了其良好的品质。这篇独幕剧人物关系简洁,故事生成的空间比较大,特别是公仪休的内心世界。

《公仪休拒收礼物》中,公仪休刚吃过,回味鲤鱼的味道,他说:"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谁能试一试把他爱吃鱼的感觉读得再强烈些?”学生在体验中,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的确把公仪休太喜欢吃鱼的情形读出来了。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明明喜欢,为什么接下来说他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是不诚信吗?你如何看待?另一个是,当管家说"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公仪休会怎样想?这两个问题一经提出,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我们看课堂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1:这的确是不诚信,管家一定能够看出来。因为公仪休自己说过"希望天天有鱼吃”的话。

师:管家肯定很纳闷:为什么我的鱼不收呢?

学生1:他一定能悟出公仪休的用心。因此,这里的婉拒,其实表现了公仪休的品质。

师:对!有时候,不好拒绝时,不妨采用这样的婉拒。

学生2: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公仪休说假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要做到奉公守法,保持品行,不这样找不到借口。

学生5:我觉得管家也比较笨,因为还可以说"你家人不是喜欢吃吗”?

师:可是他没有追问。这也是作者的写作艺术。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学生认为公仪休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活动——

管家说的"我家主人说”是强调,让公仪休对他家的主人产生了警剔,公仪休一定会想:这是不是讨好我呢?叫管家送两条活鲤鱼真的是给我补补身子吗?

我收了他的鱼,那么,别人是否也会这样投我所好呢?

如果我拒绝了管家送的鱼,那么,他的主人会怎么想这件事?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使得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基于文本情境,学生生发了如此丰富的问题,对于《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来说,这是多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啊!所以,正如吕先生所说,真正会运用教学法的老师,会随机应变地利用教材人物、情境生出一片风景,他的课堂上总是生气勃勃的。

二、基于管家的"活”想

对于教学上的"活”,吕叔湘先生认为,真正掌握了"一种教学法”,才能"把课教活”。而这种"活”便是教师发挥了真正的引领作用,使得课堂上充满了真真切切的美丽风景,学生也获得了真正的语文素养。

课文中,管家当时被拒绝,"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下场了。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我引导学生围绕那个管家来思考、来"活”想:如果你是管家,当你听到主人要你送两条大鲤鱼给公仪休时,你会怎样想?当你被拒绝时,你会怎样说、怎么想?你回到主人家时,你会怎样向主人汇报?我们看这个教学环节——

送两条大鲤鱼前:

主人,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还是留下您自己吃吧。

主人,您这两条活鲤鱼一送去,公仪休保证非常喜欢!他可爱吃鱼了。

主人,您这是真心关心公仪休啊,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了!

主人,您关心公仪休的事迹,天下人知道后,你的美名就会天下传扬!

被拒绝时:

宰相大人,您还是留下吃吧!您吃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啊!

宰相大人,我回去怎么跟主人交待啊?

宰相大人,您正像我家主人说的那样,清正廉明、坚持原则啊!

宰相大人,我知道您爱吃鱼,但您只吃属于自己的鱼,我佩服!告辞!

回到主人家时:

主人,宰相他不要啊,他太不识抬举了!

主人,您担忧的没错,宰相大人果真不收!

主人,宰相并不领您的情啊,这样的宰相太不够意思了!

主人,宰相大人清正廉明,拒收我们的鱼,来,我们杀了吃!

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文本情境反复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围绕管家在送鲤鱼前、送鲤鱼中和送鲤鱼后的心理活动,结合课文的情节,同学们作了十分深刻的"猜想”,文本内容与情感也在这自由的"猜想”中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公仪休说得非常好: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但如果仅仅是围绕公仪休的一段言语来挖掘课文的主题,课堂还不能上出一片神采来。而借助课文情境,来深度思考管家、主人的心理,来看他们在"拒鱼”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这样,课堂便走向了生动活泼的阅读境界中了。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我觉得,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中,反反复复地走个来回,让学生体验喜怒哀乐,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想自己所想的,这才是"活”课堂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三、基于子明的"活”思

《公仪休拒收礼物》中有个重要的人物——"子明”。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基于子明展开灵活的思考:"如果子明想赞美老师,他会在日记上写什么样的话?如果第二天又有人送鱼来,老师不在家而子明在,他会怎样处理?”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认为,子明一定盛赞老师的高风亮节,一定牢记老师的清正廉洁。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则说,子明便是老师的写真,他也会像老师那样"拒收鱼”,并且把今天的故事重复一遍……

事实上,在司马迁的《史记·循吏列传》中,描写公仪休"拒鱼”事件的文字中并没有子明这个人物。我们看——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日:"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日:"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可见,"子明”是课文的编者"随机”加进去的。这个人物的名字不同寻常。那意思非常明显——"子明”即"你明白”"你知道”"你懂得”。而想让你"明白”"知道”"懂得”什么道理呢?就是公仪休的美好情操,就是公仪休的遵守原则。

在讨论了有关子明的假设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子明的存在意义。

《公仪休拒收礼物》中,子明出现在宰相家的客厅内,他是个"读书人”,因为"幕启”时他"正坐在席上读书”,这和课堂上的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差别。文章中首先是公仪休与子明的对话,交待了二人的关系——师生关系。从对话中,我们知道公仪休刚刚吃过鲤鱼,而且还盛赞"味道实在是鲜美呀”,他"已经很久没吃鱼了”,并且希望"天天有鱼吃”。子明出现的作用,其实是为了交待公仪休的嗜好,为下文"拒鱼”作铺垫的。当老师"拒鱼”后,子明"不解地望了望公仪休”,进而说:"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一来,通过解说,正好把公仪休的美好品质表现出来。所以,子明最后说"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子明,故事情节才一目了然,而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起来。因此,在回答"如果第二天又有人送鱼来,老师不在家而子明在,他会怎样处理”时,学生肯定会选择"拒鱼门外”。

综上所述,把课教"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取向。但要把课教"活”,就要尊重文本情境,基于文本情境去建设"活”的课堂。这样,课堂的"活”,才是促进文本解读的"活”,才是促进学生参与的"活”,也是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活”。所以吕先生当年强调说,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

© http://zw.sukvd.com  模拟地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