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非义也 >> 正文 >

实习,不该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鸡肋”!(6)_关注_民生频道_内蒙古_正北方网

●收获精彩 "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绝不只是书本知识。”这是许多参加社会实践后的大学生的共同感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无论是心态还是思想观念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与人交流沟通、社会经验的积累等方面也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观。” 刚刚大学普洱看癫痫病的专科医院毕业踏入职场的杨洋,也对实习有了更深的体会。她认为,"敷衍”式的实习绝不是好事,不仅浪费了"准就业”的实践机会,而且也缺少了就业前的缓冲和铺垫。 呼和浩特某高校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赵老师认为,实习是学生步入职场前的"热身”。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定位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掘兴趣所在,提升做事技巧与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小到一个技能,大到为人处世,都可以从实习中得到积累。"学生因实习表现优异而留在原单位就业的成功案例并不鲜见。”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伊生认为,要使大学生暑期实践更有"含金量”,获得更直接而生动的社会经验,学校、实习单位等全社会应形成合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指导,从而使实习生不致沦为"打杂工”或被闲置。 而在徐欣看来,除了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以外,用人单位并不太关注实习生所学专业,而踏实、负责的工作态度恰恰是他们最看重的品质。"不管身份是什么,专业是什么,一旦你接受了这份工作,就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完成它。这是一个人在职场上获得成功的起点。” "进入一个陌生环境,首先得让企业认可,只有将一些‘小事’做好,才可能争取到做‘大事’的机会。”徐欣表示,实习本来就是观察领悟的过程,要学会在琐事中总结、感悟。学生们之所以有这么多抱怨,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以及"打杂”的意义所在。 "同时,学校也要引导学生走出‘盲目’的实习状态,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另外,社会也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不能把在校学生的实习当作一种负担。”杨伊生认为,除了学生本身之外,政府还要扶持发展与教育有关的社会服务,使用人单位帮助大学生实习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尽义务,甚至当作一种麻烦,这样实习生的"尴尬”状况才能有所改善。

© http://zw.sukvd.com  模拟地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