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非义也 >> 正文 >

“任务”,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产生 - 教学 - 教育教学 -

时间:2017-06-15 15:07:34来源:网络收集Tags:     ()

【摘 要】"任务驱动”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在发生着较大的变革,课堂从以知识传授为完成认识目标任务,转向为让学生拥有学习知情权、基于儿童立场的主动提出学习任务,使"任务驱动”理念下的课堂更能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竞赛中产生;合作中设计;思辨中修正;推想中延伸

【基金项目】本文系严育洪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任务驱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号:D/2015/03/1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027-02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探究问题、研究步骤等基本上是由教师提出来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学习问题和方法步骤被动研究和探索。这种所谓的研究与探索,学生缺少主动性,探究的兴趣也不高,探究的过程大多是一种"经过”,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经历”,学生理解分析并不深入,也影响到了数学学习的效果。在参加了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任务驱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后,笔者就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出和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提出学习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一、引入导学时,在竞赛中产生学习任务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把具有数学味的游戏、竞赛引入数学课堂,可让学生在好奇、好胜心理驱使下,在宽松、愉悦氛围中,把学习注意力快速地聚焦到学习内容,随着活动进行有效思维,在愉快的活动中主动生成和提出学习任务。

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实践与综合活动《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的课堂导人时,教师一般会在课始出示三五个"两位数乘11”的计算题,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为探究速算规律作准备。

笔者在执教这节课的导入时,创设了与班中"计算大王”进行"两位数与11相乘”计算比赛的情境。在师生齐发的"预备,开始!”号令下,"大王”在黑板上快速列竖式计算,教师则"悠闲”地直接写出三道"两位数乘11”计算题的得数。当时,课堂上呈现出"观赛学生”对教师直接写出得数后"哇……”"太神奇了”的感叹声,甚至有学生睁大了眼睛或者嘴巴,做出惊讶而夸张的表情;同时,课堂上也呈现出"大王”在比赛过程中逐渐产生强烈的疑惑、受挫、沮丧等感受。在接下来组织畅谈"比赛感受”与"观赛感受”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这里是不是有什么计算的秘密?”等问题。课堂竞赛活动较真实地激发起学生探索"两位数与11相乘”速算的强烈愿望,引出新课的学习任务显得水到渠成。

在引人导学时,教师巧妙地设计竞赛、游戏等活动,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讨论,自然生成学习任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学生自己提出的学习任务,能有效发展学生智力,让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知情权”,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原发性癫痫能治愈吗学习效果。

二、探究体验时,在合作中设计学习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教师要创设和利用好课堂中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基于课堂情境,展开独立思维和开展同伴合作讨论,主动设计探究学习方法和步骤,让课堂学习顺应儿童视角的学习方法。

笔者在执教《有趣的乘法计算》例题时,利用"引入导学”环节的教学,促使产生"想要研究两位数与11相乘计算规律”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我们可以怎么来研究得出"两位数与11相乘”的计算规律?在经历比赛的活动情境时,思维快的学生已经模糊地感知到"怎么算”了,教师的及时反问设疑,学生自然而然会提出"需要看得数有什么规律?”"看得数与那个两位数有什么关系?”等等学习任务。于是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善研究方案,制定出研究的步骤:①仔细计算,算出正确得数:②观察比较,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比较,发现什么?③总结归纳:把你的发现和同学互相说一说。于是,课堂遵循着大家商议出的步骤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在探究学习之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学习情境,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情不自禁”地展开思维,顺势主动提出儿童视角的学习方案,并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设计学习步骤,在全班交流汇报中完善学习步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有序思维的能力。课堂中主动设计学习任务,研究自己提出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更具诱惑,也更有兴趣,让乐学、减负的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常态。

三、展示交流时,在思辨中修正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为课堂所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展开交流讨论,在个体的思辨中不断修正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时,通过上一环节中三个学习步骤的任务研究,学生初步得出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只要"两头一拉,中间相加”的速算方法。学到此处,教师一般会出示五六个同类型的练习题组织学生巩固联系,其中最后一题会设计如78xll类型的习题来考验学生,在运用规律的同时解决"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知识点教学。

笔者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借助学生沉浸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与11相乘”速算方法的喜悦之时,用冷静而缓慢的语调提出"学到此时,你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在合适的时机创设了课堂"留白”的时空,很快地,学生便提出了"这样的计算方法可以吗(或者正确吗、科学吗)?”"这样的计算适用于所有两位数与1 1相乘吗?”等等非常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于是,课堂又顺应着学生思维,顺利地进入"举例验证”的教学环节。

在"举例验证”的交流环节,教师询问,在用竖式计算验证同桌编写的"两位数乘11”的过程中,计算结果与同桌用规律写出的得数一样吗?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想与大家分享什么的?此时,学生又提出"中间相加满十”情况该怎么办的学习问题,于是,课堂又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学习任务……

课堂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交流时,要善于关注和捕捉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信息,组织学生一步步反观和思辨自己的学习,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新的学习任务,并能在"跳一跳,摘果子”的状态下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趣味,真正使课堂回归学生立场。

四、总结反馈时,在推想中延伸学习任务

在数学教学中,总结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笔者在组织学生总结反馈时,能基于本课学习内容,把侧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后继学习任务的渴望。如在《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的总结反馈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体会?在这个问题的交流中,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说出"学到了什么(意图是让学生交流知识上的收获)…‘我们是怎样一步步研究的(意图是让学生交流能力和方法上的收获: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实践应用)”,还让学生交流"你有什么感受(意图是让学生交流情感上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或者其他想法”(意图是让学生交流由本课的学习,联想到的相关问题)。

教师基于学生对以上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作进一步引导:"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规律,你能想到哪些,或者听说过哪些?”教师视学生回答可以作相应介绍:有了"头相同,尾合十”积的规律,一定也有"头合十,尾相同”的情况,还有"十几乘十几”"几十一乘几十一”积也有一定特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探究小组利用社团的时间继续去探究。此时,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个个眼睛放光,大有立马探究的趋势。

在总结反馈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梳理,既关注了知识、方法,又关注了学习的感受,有助于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回顾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课尾设计了"这样的计算规律,你能想到哪些,或者听说过哪些?”的疑问,激起学生主动类推和联想,延伸和发起新的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解得如何精彩,而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把自己变得与儿童"一样高”,要善于创设和利用学习情境,捕捉课堂中有效生成,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疑问,试着提出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趣味。

(编辑:张婕)

© http://zw.sukvd.com  模拟地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