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非义也 >> 正文 >

曹冲称象教学课件(共7篇)

曹冲称象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动脑,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

活动准备:

视频、称、大米、石头、盆

活动过程:

一、通过实验,知道曹冲称象的原理。

师:小朋友今天杨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样东西,你们猜猜看什么?(出示实物称) 师:你们知道这个称有什么用处了。

师:古时候人就用这样的称,称东西让人们知道东西的重量。

师:称的方法:称一样东西有多重时他的杆就是平衡的,就代表东西的重量,要是称的杆翘起来就代表还没称出他的重量

师:小朋友,杨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石头)你们知道石头有多重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它有多重了。

师:这个称称不起来这个石头,因为石头太重了,怎么办?还有什么办法了? 师:到底谁的方法好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曹冲称象

二、看视频听故事。

师:古时候用什么称东西的?他们称的什么啊?(大象) 师:大象可以直接放在称上称吗?为什么? 师:谁想到好方法啦?曹冲是怎么称象的? 师:石头为什么要放到船沉到标着记号的这里?

小结:原来利用船的沉浮,我们可以用石头替代大象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那觉得能想出这个办法的人怎么样啊?(很聪明,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

四、再次欣赏故事(视频)

师:刚刚我们听的故事叫什么名字啊?古时候的人称象是这样称的,现在我们也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称一称我的电脑。

师:教师操作

小结:古时候虽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称重量的工具,但他们通过动脑筋,也能称出东西的重量。因此,现在的我们只要能动脑筋,什么事情都能解决的。

师:那现在我们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我们可以怎么来称呢?

结束部分。

我们小朋友平时遇到问题,也要像曹冲一样动脑箱想办法,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现在科学发达了它们都直接称很重很重的东西,现在要称一只大象可方便了.

故事: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3]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的秤来称。” 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趴在曹操耳边,轻声地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 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4]

《曹冲称象》设计

吕盼盼

一、复习导入

出示字卡

二、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 (看手势,齐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能看出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曹冲称象(曹冲称大象的重量)

师:他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象?他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请大家把语文书打到58页,大声的把课文读出来,并标出自然段。

(找人分别来读每一自然段,纠正读音) 师:

1、为什么要称象?

(学习第二自然段)比喻句,体会大象的高大。

2、他是怎样称象的?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画动词

(2) 按顺序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3) 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3、师:曹冲提出的这种方法合不合适?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习第五自然段)

4、师:我们看到文中还有很多官员也提出来了很多办法,谁能找一找,他们提出了什么办法?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这么多官员提出了办法,文中使用哪个连词把它们联系起来的?

(有的„有的„还有的„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到这个连词?)

官员们的办法可不可行?从谁的态度上能看出来?

(学习"直”在这里的意思) 师:从曹操的态度上能发现什么? 生:曹冲很聪明。 师:那年曹冲几岁? 生:七岁 师:和我们现在一样大,他能把不可分割的大象想到用可以分割的石头来代替,说明他不仅聪明,还怎么样?(启发:石头在哪) 生:曹冲很善于观察。

三、拓展延伸

如果现在让我们来称一称大象的重量,你有什么办法?

(师介绍现代的称重仪器) 板书

曹冲称象

曹操

官员

1、造一杆大秤

直摇头

2、把大象宰了

曹冲

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微笑的点点头

善于观察

很聪明

《曹冲称象》教学评课

《曹冲称象》一课,重点是讲到了,但有点蜻蜓点水,不够突出,学生根本没有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尽管老师也演示了称象过程,但由于对电脑使用不熟练,效果没有出来。最后也没有课文。其实这篇课文应该很好理解,一个是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一个是比较官员与曹冲的办法,最后得出曹冲是个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孩子。就这么简单。 只看 《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刘静

2017年3月

《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照”"点”两个字

【重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理解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 "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双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是什么?”"既然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你知道他到底多重吗?”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那这节课我们来接着学习《曹冲称象》(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简略复习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请学生说说课文分成哪三部分,再次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投影出示段意:

起因——(

1、2)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

经过——(

3、4)官员们议论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过程

结果——(5]用曹冲的办法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2、深入理解课文

①、大象的样子

师:口述第一自然段提问这是怎样的大象呢?在哪个自然段提到了?(第二自然段)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学情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请学生朗读)

师:听了朗读后,我们知道大象应该是又高又大的,虽然我们的眼前并没有这头大象,但我们依然能想象出来你能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大象又高又大吗?咱们一起接读吧,看谁与老师接得最好,并能读出大象的样子。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大象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读大象的样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提问:是说大象的身子是一堵墙吗?那为什么要说成像一堵墙?

学情预设:因为墙又宽又大,大象又很大,所以把大象的身子比喻成一堵墙它们有共同特点,都很高很大

师提问:那是说大象的腿是四根柱子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学情预设:因为柱子很高很结实,大象的腿也很高很结实,所以把大象的腿比喻成四根柱子

看癫痫病哪个医院:是呀,你们看作者多会想象呀,用一堵墙比喻大象的身子,用四根柱子比喻大象的腿,使我们眼前—下子就出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象的样子。

②、官员的办法:

师提问: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听一听官员是怎样议论的官员的议论在第几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这一(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找投影出示提示语,

(1)官员们想出了几个办法?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请你用"——”画出官员们的办法

(3)试着把官员的办法连起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有两种,请学生分别说一说

明确: 第一个办法是得造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第二个办法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师:曹操对这两种办法什么态度?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才是"直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所以曹操不同意。 ③、曹冲的办法: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 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

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序号、重点讨论曹冲说的办法。)

师:曹冲想的办法共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读文说一说。

生:曹冲想的办法共四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把大象赶上船,然后画线。

师:在哪画线。(用多媒体投影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面画线。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

二、

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师生分别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生边回答,师边小结,并板书。

师称象过程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自己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书中是用"先„„再„然后„„”把每一步连接起来的,你能用这样的词连接吗?

(师先示范复述,再指名复述 )

师:曹冲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生: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生:他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

生: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曹冲这么小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生: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曹冲的办法在第几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请你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并予以指导)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标一标曹冲称象的过程

④、最后一段:

师:结果怎么样呀?(指名读第五段)

师:曹冲做了一件连官员们都没有做到的事,而那一年曹冲才——7岁,就跟你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难题,你能开动脑筋想办法吗?

三、练习活动。

1.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记忆生字。(可生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师:侧重分析几个字: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2.请同学们做一下练习:

(1)用下面的字组词:称、议论、秤、砍、块、沉

(2)用下面的偏旁和独体字组成4个新的字,写下来。

禾 讠 石 旦

尔 义 欠 里

(称)(议)(砍)(量)

四、拓展活动。

1.师:同学们,古代的曹冲才七岁,年纪比我们小得多,但是他遇事动脑筋,结果没有使大象受到丝毫损伤,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你们能想出更好的称象办法吗?

生:(1)人搬石头太重,可用大吊车。(2)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3)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方便。

2.师:我们知道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用几句话连起来说一件事。

生:(略)。

五、课堂小结。

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它启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2查找有关历史人物曹操的资料。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桂花办事处毛庄小学 白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角色演绎,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能在故事情境中进一步内化文本语言,活化文本语言,感受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

腹痛癫痫病能生育吗3.懂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乐于动脑筋,当问题从习惯的角度无法解决时,应换一个角度寻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2.懂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乐于动脑,善于动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跟家人逛市场的时候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称东西是为了什么?今天我们也要来称东西,不过它可不是一般的东西,看,它来了(出示大象及与人类的对比图,并介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我们现在就坐时光机回到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是怎样称象的,板书课题,读题。

二、质疑课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问题预设:1曹冲是谁?

2怎么称?

3称出来了吗?

你们都是善于提问的孩子,你们想知道的答案都藏在课文里呢,让我们自由读文,自学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有人给曹操送了一头怎样的大象? 3.官员们议论着一个什么问题?

课文写了什么?在曹操过生日的时候,有人送给他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大象,这是一头什么样的大象?(解决问题2)出示句段: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比喻句练习:耳朵像(

),鼻子像(

)。这头大象是很珍贵的,古时候没有动物园,曹操生活的地方又很难见到大象,曹操和官员们都是第一次看到大象,看着这个庞然大物,官员们议论着,出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指导朗读)

过渡:读的真不错,现在老师也很好奇了,这象到底有多重,怎么才能称出来呢?在场的文武百官个个都是足智多谋,官员们都想到了什么办法称象?下面请师友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问题。

四、小组合探问题

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方法称象?

2.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分几步?他的方法好在哪? 3.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从他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自学完毕后师友小组来反馈自学结果,小老师回答获得一颗星星,学生回答获得两颗星星。 1官员们议论纷纷,都在想办法: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句型练习 官员们想出的办法这么多,曹操觉得这些办法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曹操听了直摇头。直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曹操这个动作。 听了官员的回答曹操很生气,那到底有没有巧妙的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呢?这时候,曹操才七岁的儿子曹冲站出来了。

2他到底想了什么办法呢?(1)象上船,画线(2)象上岸,装石头,齐线(3)称石头 【做实验】

用曹冲的方法真的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帮曹冲验证一下,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当小科学家,我来当你的助手,你来说我来做。 质疑请学生回答: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边上画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对比曹冲和官员们提出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了要把大象宰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确实很巧妙。

语言运用练习:曹冲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大家纷纷夸赞他,曹操说:(

),大臣们说:(

)。

3曹冲很聪明,遇到问题爱动脑筋,善于动脑筋,当问题从习惯的角度无法解决时,应换一个角度寻找方法。 【课本剧】

谁愿意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运用拓展

1..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

2.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你还能想出什么更巧妙的称象办法?

六、总结

曹冲的智慧是因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善于动脑,让我们向曹冲学习,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个肯动脑筋,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官员们

造大秤 宰大象

×

曹冲

1象上船,画线

2象上岸,装石头,齐线

3称石头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教育学生平时多观察,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学习复述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3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立刻 称呼 至今 服装 议论 冲动

同桌对照大屏幕互相检查,改正。大家改得很认真,以后我们同学可以互相检查字写对了没有,有错别字就改正。

2.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动脑筋这一单元里《称象》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内容了解多少?谁愿意说一说。

我知道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人们想要称出大象的重量。我知道官员们和曹冲提出了称象方法。教师板书:官员们 曹冲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提问: 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方法是什么?曹操的反应什么样?曹冲又是怎样想出称象的方法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课件:

(1).默读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用"~~"画出官员们称象的方法,用"——”画出曹冲称象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曹冲称象的方法分几步完成的?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1)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教师板书:造大秤小儿癫痫怎么预防 嗯,用秤来称应该可以。可是立刻有人反驳,反驳什么意思?"反对”怎么回事?因为没有人能撑得起这杆大秤。喔,看来用大秤称不能实现。 宰大象 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听了直摇头。直是什么意思?"直”是不停、一个劲儿的意思,表示曹操对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很不满意。

曹操听了直摇头,他会怎么说呢?出示课件: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说后面的部分。看来宰大象这种方法也不可行,大象受到了伤害。曹冲的称象方法呢?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说说分几步。读出每一步的句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把……然后……再把……再……"这些词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演示过程,男女生交替读。男生读第一步,女生读第二步。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2).这就是我们这一单元要学习的复述课文,到底怎样复述课文呢?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单元的金钥匙怎样说的。 出示金钥匙

试着用上"首先,然后,再,最后"这几个词复述称象过程。 学生小组内练习复述。 指名复述。

曹冲称象的方法我们弄清了,曹操有什么反应呢?.我们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点头微笑”和"直摇头”对比,说明曹操对曹冲的办法很满意。真的称出大象的重量吗?

能。从哪里看出来的?读句子理解"果然”换个词。"果真”

教师板书:石头重=大象重。真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当时才7岁,就想出了称象的方法,真是了不起!

(4).那么,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引导学生想。

(A)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B)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5).我们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A)认真听取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B)爱动脑筋,能够创新。

出示两个句子: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 "才”是仅仅的意思,说明曹冲这么小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突出了他非常聪明、善于观察和动脑筋的特点。 三.扩展

1、出示课后问题:在当时古代量具比较落后,科学不发达情况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 (不用搬的牛,羊代替石头。用人代替石头。)

做一个跷跷板两臂等长,一边放大象,一边放石头,当跷跷板水平时,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四、我们再读一篇关于动脑筋的小故事。《王戎的故事》 默读短文,动脑筋补充结尾。 学生读短文。学生汇报

五、小结:希望大家向曹冲和王戎一样,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能够创新。

六、课后作业: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推荐阅读《聪明的徐文长》和《壶盖为什么会动》两个故事。 板书;

曹冲称象

官员们:

造大秤

宰大象 多观察

↓ ↓ 勤动脑

曹冲:

石头

(把 然后 再把 再)

石头重=大象重

附课外拓展:

王戎的故事

西晋时期的宰相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

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棵李树,树上上结满了李子,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高兴地一哄而上,折树枝,摘取李子。只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有个小伙伴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这时一个小伙伴已经咬了一口,"啊!啊!真是苦的!苦的!”小伙伴们跑到王戎面前问:"你怎么知道这李子是苦的呢?

王戎认真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冲称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员、根、柱、议、论、重、杆、秤、砍”这11个生字,会写"称、柱、杆、秤、站、船”这6个左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疑问语气和对话。通过对比体会"到底”表达的意思,并会用"到底”说一句话。

3.阅读课文,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说为什么官员们提出的方法不好。

教学难点: 读好疑问语气和对话

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人物

1.师:今天俞老师请来了一位历史人物,谁来大声叫叫他的名字。(出示曹冲图片,正音)指名读——齐读

2.师:关于曹冲,你知道什么?(指名自由说)

师简单介绍曹操、曹冲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曹冲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4.曹冲做了一件什么事啊?(称象)师:你还见过谁称什么?(称水果、称菜等)师:是的,称一称就知道了重量。(学习"称”字)

二、初读课文,读好问句

1.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回到古时候,去看看称象的热闹场面啊?(想)

师: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28页,自由地读课文2遍,听清要求:

①字音准确②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③读完一遍起立读

© http://zw.sukvd.com  模拟地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