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7-12 19:33:08
"卡花”两个字,若胶东人说出来,必是别有一番风味。音调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让人想起字母U。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口音。胶东人说话抑扬顿挫像唱歌。
有一个朋友,老家就是胶东,豪爽大气,一开口亦庄亦谐,让人忍俊不已。听得多了,自己说话竟不自觉有了胶东味儿,有时故意学他,他就笑。爱笑的胶东朋友去年回老家结婚,带回喜饼和乞巧果儿(卡花的一种)请大家吃,喜饼超市里有卖,但是卡花大都第一次见,几个人捧在手上啧啧称赞,我拼命压抑内心的小喜悦,两眼放光,想告诉他们这叫卡花,小时候经常吃,但还是把这种冲动压了回去,做人要低调不是。只抓了一把,坐回自己的位子边品尝边。还是小时候的感觉,图案依然那么精致,略硬的口感,香甜的味道,那种熟悉的感觉浸润着让人恍惚。
小时候曾跟随父亲在胶东住了近十年,入乡随俗,当地的很多习惯慢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于是家里有了一个卡花模子,当时只花了七角钱。模子是用手工一刀一刀刻出来,有木版画风格,一个模子上刻了四种图案,真是刀刀精致,构思精巧,这样一个模子刻出来,怕是要费不少工夫。先要琢磨好原材料,看看适合刻什么,再依模板的大小决定刻几个图案,在心里打好腹稿,每个图案刻什么,刻的时候更是考验刀工与构思,一刀下去,即成事实,否则悔之晚矣。
现在的模子,网上有得卖,怕都是机器大批量生产的产物,想寻觅那种纯手工制品怕是不易。总觉得手工刻出来的模子,带了刻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热爱生活的人体会不到它的美。
在胶东,逢年过节或者娶妻嫁女,卡花是必备的一道待客消遣食品,等同于瓜子、花生和糖果。做卡花的通常是家中主妇,若家里有喜事,必有邻居来帮忙,和面、揉面,面要使劲揉,越揉越筋道,越揉越好吃。不可否认,揉面是个体力活儿,尤其是大块大块的面。然后,切小块,再用手揉成团,按压在模子里,在面板上磕出来,有花纹的那面朝上,整整齐齐地摆在箅子上,此时的卡花已经有了生命,各种图案印在它身上,它就有了该图案的印记,也有了该图案的寓意。小鱼,年年有余呀!喜鹊,报喜的鸟儿呀!是刻模人的心血给模具赋予了生命。
胶东人做饭用大锅,那种直径一米左右的大铁锅,锅下噼里啪啦作响熊熊燃烧的柴草,摆在箅子上的卡花放进蒸笼里蒸或者一个个贴到锅壁上(乞巧果儿就是这样做),待一面烙得金黄再翻过来,到最后干脆像炒菜一样,用铲子在锅里翻翻,此时的卡花已经熟了,盛开在簸箩里,散发着香气。小鱼、小花、小草、小动物,在簸箩里四散开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做长辈的会用针线把乞巧果儿串成一串,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或者提溜在手里,孩子们边玩边吃,玩一会儿,从线上摘一个果儿咬一口,甚者干脆直接填到嘴里,真是别有情趣。
忍不住就想,是什么人发明了卡花,从而使胶东大地有了区别于别处的人文风物?是丰富的物产充裕的粮食给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把传统的北方年画体现在了日常生活中。一想起胶东,除了丰富的物产,还会想起卡花,胶东大地有的是灵气人儿。
那天,冬日暖阳里,听老妈絮絮地说往事,那段曾在山东蓬莱生活的时光,顿时浮上心头。想起那个卡花模子,忙翻箱倒柜地找出来,三十多年过去,梨木模子依然结实。老爸笑言:再过一百年这个模子也不坏。既然找出来了,就立刻行动,和面、加鸡蛋白糖、揉面、放模子里压花、电饼铛里烙,很快香喷喷的卡花就吃到了。
记得小时候,老妈做卡花,我们几个围在旁边,面粉弄得到处都是,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添乱。锅下燃烧的柴草,炊烟味儿浓郁,烙出来有一种独特的香甜味儿,烙熟后用线穿成一串,提溜着边玩边吃。现在依然是同老妈一起做,外面冰天雪地,室内温馨如春,真是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