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非义也 >> 正文 >

高校后勤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管理 - 管理财经 -

时间:2017-02-24 18:30:12来源:网络收集Tags:     ()

胡春蓉 江苏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摘要:自古以来,人才一直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近几年来,人力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作一种成本,而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被企业重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勤服务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提升服务品质是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的有效方法。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后勤总体服务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后勤着手,首先分析了目前员工培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成因,接着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员工培训的对策,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

关键词:高校后勤 员工培训 问题 对策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对构建有效的培训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高校及后勤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对后勤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后勤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后勤部门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或多或少相关的培训,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培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全面、深入的分析这些问题能够为制定有效的培训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进而提高后勤的管理水平,使高校后勤在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中更好的服务于校内外师生员工,提升服务品质。

1.管理者不够重视,没有正确认识员工培训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者对培训的观念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后勤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高校的发展、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后勤部门不搞科研,员工培训可有可无,甚至持否定态度,认为花了人力和物力培养的人才其技术越高,流失得也越快。有的管理者会有这样的困惑:许多培训的实施,不但没有受益,反而增加了无效投入,造成成本的浪费,甚至引起了员工的不满。而有的后勤管理者并不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的内容千篇一律;还有的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并没有把培训工作作为后勤事业的一项长期投资去认真落实。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不重视培训,员工的知识、技能就不能得到实时的更新,这种"吃老本”的传统思想已不能适应后勤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化改革中谋求创新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终将被淘汰。

2.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员工培训体系设计不合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多数后勤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计划的重要性,对培训没有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往往凭经验效仿或是根据领导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和部分员工的推断来制定培训计划;或是即使制定了培训计划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际并未按照计划来执行;或是培训计划千篇一律,多年不变,没有根据高校及后勤的发展需要和员工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培训计划;或是制定计划前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的培训计划比较单一、片面,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不能满足后勤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员工的培训需求,这样盲目制定的培训计划缺乏针对性。以上种种情况使培训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没有做到按需培训,培训转化成的实际效果甚微,培训成了"走过场”、盲目跟风、与后勤目标脱节的形式主义。

3.没有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很多后勤员工抵触培训,认为做好服务工作并不难,出现参与度不够,员工逃避培训,找种种借口请假、迟到、早退等现象,实际参加培训的人数远远达不到计划人数,甚至员工即使参加了培训,也只是应付交差,员工并没有认真对待培训、积极参与培训、真正融入培训,培训中打瞌睡、玩手机、交头接耳等开小差现象普遍存在,使培训流于形式造成培训资源的严重浪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管理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考核与奖惩措施;二是培训的内容枯燥,不符合实际需要;三是培训方式单一,仍是采取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四是缺乏掌握先进培训观念和技能的培训老师,授课内容陈旧,缺乏讲授技巧,照本宣科,这样的培训会导致员工将参与培训当作一项工作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培训效果不能事半功倍,反而大打折扣,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4.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与分析

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估与分析是员工培训工作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很多后勤部门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并未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与分析,认为只要开展了培训即可,培训一旦开展后就很少有人过问;而有的管理都则理想的认为只要进行了培训,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少管理者,即使知道培训的效果未达到预期,但是并未深入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未采取措施缩小偏差,这种只重视培训过程,忽略培训结果的观念是错误的,只会让培训成为敷衍的形式主义,失去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二、完善高校后勤员工培训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要使培训不丧失其本来的意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后勤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员工培训。

1.树立员工培训的正确观点

高校后勤应转变观念,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员工培训的重要作用,把员工培训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地位,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摒弃那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保守思想,应认识到培训是一种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长远投资,培训能增强一个单位的生命力,最大限度发挥员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管理者应摒弃"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学习型团队,培养学习型个人,争做知识型员工”等宣导活动,积极倡导"工作中拒绝平庸”,每天进步一点点,在距离中找差异,"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等理念,努力促进每位员工知识不断积累,技能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才干不断增长,业绩不断创新。

2.明确培训目标,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

后勤部门应对高校的任务和目标、业绩、存在的问题、重大事件、职业发展的前瞻性进行分析,可以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面谈法、资料分析法、经验判断法、绩效分析法对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从后勤的经营发展目标、工作计划、员工的素质状况、现有的培训资源等要求出发,在考虑需求的同时还应兼顾员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为单位和员工量身定做科学、周密的培训计划,使培训工作不再是应付交差、千篇一律、形式主义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为后勤实现战略目标、达到预期效益,为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机会和方法。

3.采取科学有效、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高校后勤可以改变传统的固有模式,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培训方法更新换代,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与开发。可采取远程培训、网络培训、计算机辅助培训、虚拟培训等方法,使培训内容及时更新,培训方式不再单一、枯燥。员工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仿真的程序中获得技能的提高,不仅增加了培训的灵活性、趣味性,调动了员工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提高了培训效率,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后勤部门还可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借鉴国内外知名公司的经验和技术,改善培训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培训效率,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使员工期待培训,积极参加培训,增强员工对培训的认同感。

4.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员工培训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后勤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培训制度体系,使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培训效果达到预期,培训质量达到最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培训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应当对员工在培训中的表现、培训后的提高程度进行记录,对表现优异者应适当给予鼓励、奖励与晋升,以此来触动其他员工。考核与激励制度还有利于发掘人才,对培训中潜力大、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重点培养,为后勤的管理人才提供后备资源。

5.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提高培训效果的转化程度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培训工作修正、完善、提高的重要手段。后勤部门应遵循科学的程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跟踪调查法、员工自评和职能部门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考核等方法,通过员工的态度、情绪、意见、互动情况等来总结他们对培训设施、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和培训老师的看法,观察员工将培训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程度及工作的合理改进情况,总结实际与预期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及时调整培训需求和培训计划,使培训计划日趋完善,让员工从培训中真正提炼到有价值的东西,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培训效果的转化程度。

6.重视员工综合素质培训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始终主导着企业竞争力的一切因素。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的成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既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帮助员工自我完善,是广大员工根本利益之所在。后勤管理者应注重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思想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对抗挫折的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而不应只强调员工工作技能的提高。

三、结论

员工培训作为直接提高经营管理者能力水平和员工技能的方式,为高校后勤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是后勤参与市场竞争、提升服务品质的有力保障。为了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获得预期的培训效果,后勤部门应首先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其次培训工作应重点着眼在效果评估上。高校后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培养学习型员工,最大程度发挥培训的作用,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使后勤部门与时俱进,永葆活力,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 任正臣. 员工培训管理[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

© http://zw.sukvd.com  模拟地震网    版权所有